这几年,随着互联网金融和利率市场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银行在拓展代发工资这块业务。
如今,我相信大部分的规上企业和事业单位都是通过银行代发工资系统来发工资了吧,所以,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一个既普通又严肃的问题:工资到账后能不能直接转走?转走后会有什么影响?
首先,我们要明白银行的核心业务结构。银行也是企业,也是需要盈利的。
所以很现实的一点就是,银行是经营资金业务的,存款和贷款是银行的核心业务。银行赚钱的主要途径就是通过发放贷款获取贷款利息收入,再减去吸收存款支付的存款利息支出,赚取其中的差价。
所以对于银行来说,贷款业务是重中之重。
其次,代发工资对于银行来说意义重大。在全国国有银行改制之前,工农中建还是一家银行,分工也没现在这么细化。比如建行以前主要经营领域包括公司银行业务、个人银行业务和资金业务,所以截至目前,建行的公积金和事业单位公务员的代发工资业务优势十分明显。
但是,从代发工资这一业务来看,不仅可以长期“捆绑”企业和公务员用户(只要用户不辞职就能一直使用建行业务系统),而且还能带来长期稳定的个人存款,提升日均存款份额。
所以,现在几乎每家银行都在积极拓展代发工资业务市场,增加个人用户的“粘性”。
最后,工资“即发即转”的影响。随着近几年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以蚂蚁余额宝为代表的货币基金持续火爆。
根据数据显示,一季度余额宝的规模为9724.15亿元,虽然环比上季度减少18.34%,但依然是遥遥领先许多国有银行货币基金规模。(如招行和工行的非货基保有量规模分别仅有7079亿元、5366亿元)。
所以余额宝等货币基金也在持续吸引着用户资金“逃离银行”。如果储户资金流出过多,行长认为会带来以下三个方面的影响:
一是影响用户办理银行贷款。银行贷款是需要测算借款人的还款能力的,借款人的还款能力测算依据中,收入流水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如果我们没有在银行保留一定的银行流水,可能会导致银行怀疑自身的还款能力,从而导致拒贷。
二是对存款产品利率申请带来不便。众所周知,现在银行的存款产品受到较强监管,互联网存款等产品纷纷被要求下架,剩下的都是不可以提前支取的大额存单等产品。所以,我们只有在银行保留足够的存款,才能享受“高息存款”的定制服务。(比如工行就把私人银行资金门槛提高到了800万)

三是难以获得银行人员的信任。虽然我们也需要银行服务,但是银行也是需要我们配合的,比如在每个月和每个季度末,银行都会有存款任务指标,这时候如果我们把钱转到余额宝等第三方平台,就会让银行对我们的信任度大大降低,对今后的双方合作是不利的。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